For investors
股价:
5.36 美元 %For investors
股价:
5.36 美元 %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
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学习分布式数据库技术,而本文我们就通过案例分析来简单了解一下,分布式数据库发展趋势分析。
一、融合化原生设计
从长期发展来看,不同路线产品呈现逐步融合的现象,各家各取所长,不断丰富产品能力。一方面相较于单机或集中式架构,分布式架构产品仍然存在诸多短板,可理解为基础能力补齐;另一方面用户对于分布式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可理解为扩展能力增强。
基础能力补齐
在分布式架构下,相较于单机或集中式架构,仍存在大量短板问题。这些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。如分布式事务的一致性保证问题,对于单机较容易实现的ACID,分布式环境中出现了更多的难题。分布式数据库将需要处理的事务进行拆分,再部署到不同的服务器上进行处理,理想状况下,整个过程需要全局一致性协议的保护,而分库分表两阶段的方式在一些意外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。再比如,分布式架构多采用存算分离架构,其天然会带来分层间网络开销问题,如何解决低延迟需求值得考虑。
扩展能力增强
随着分布式数据库的使用,如何使用好这一架构成为核心。例如在分布式场景下,如何做好数据分片的智能化。分布式通过分库分表进行数据拆分,从而各表的数据量保持在阈值以下,从而应对高并发和海量数据,但如何高效的、高质量的进行分片,还需再探索。此外,作为一种新架构产品,分布式数据库所具备的弹性扩缩容、按需扩展、海量支持、多副本细粒度控制等课题,都是值得深入挖掘。
二、负载一体化设计
企业级应用的业务场景通常可以分为联机交易和实时分析两种,通常称为OLTP和OLAP的业务应用。由于是不同的应用场景,很多企业往往会选择多款数据库产品分别支持。这种组合式的解决方案要求数据在不同产品间进行流转,数据的同步过程就带来了时间延迟和数据不一致的风险,而且还会产生冗余数据,成本开销被迫提高,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。分布式数据库的出现,为企业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契机,这也是近年来HTAP(混合负载)的兴起,其旨在打破事务处理和分析之间“壁垒”。未来分布式数据库都应具备混合负载能力,即在支持高并发、事务性请求的同时,也对分析型的复杂查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,实现计算、I/O资源互不干扰。通过在线交易和分析互不影响,一站式地解决企业级应用的各种需求,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,同时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效率。
三、云与云原生设计
根据全球知名咨询公司Gartner指出:“到2022年,75%的数据库将被部署或迁移到云平台...…”云化无疑代表了未来。数据库作为IT基础设施,如何与云环境融合成为大家的问题。特别是分布式数据库,其架构需要大量资源构建。如何通过与云的结合,有效解决灵活部署、弹性扩缩容、资源管理乃至如何更好地利用云基础资源做到真正的云原生,这些都是分布式数据库需要考虑的。因此在分布式数据库产品设计层面就要充分适配云环境、兼容更多云技术,从而添加更多资源管控、多部署形态、云原生资源利用等云化方面的能力。
四、高可用一致性设计
作为数据库的基本能力要求,服务高可用和数据一致性一直是企业选择数据库的重点考察要求。特别是随着数字化转型,更多数据参与到企业业务流转中,这些都对可用性提出了更好要求。传统数据库架构,在满足7×24小时的服务不中断和数据零丢失方面往往已经超出其可承受能力,或者即使能解决其成本也十分高昂。分布式数据库具备的分层、多组件、多节点架构成为解决高可用的基础,有效控制故障范围、主动发现自愈等手段可大幅提升服务可用性。同时,其多副本机制为数据一致性安全提供可能,这也是相较于传统架构的突破,可做到数据更为精细粒度的一致性,满足各种数据场景下对一致性的不同等级要求。
五、软硬结合异构设计
硬件和软件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组件,两者之间相辅相成,互相促进。新型硬件的出现,可以为数据库发展带来更多的收益。一方面以基础硬件如多核CPU、异构计算(如GPU、FPGA)持久化内存、高速网络为代表的硬件出现,为分布式数据库架构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;另一方面新型硬件也会为数据库设计带来更多挑战,如何利用好新硬件值得各数据库厂商思考,甚至会颠覆之前的设计模式。此外,作为关键基础设施,数据库还要为操作系统、芯片的灰度替换提供支持,而在关键行业及软件领域,数据库还需要提供对异构芯片的支持,从而提升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严谨性,降低应用风险。
【免责声明】:本内容转载于网络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。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意见,本平台对文中陈述、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与完整性提供形式地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。更多内容请加抖音太原达内IT培训学习了解。